江苏农业科学
主办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2-1302
国内刊号:32-1214/S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6426 人次
 
    本刊论文
浅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独特功能论析

  [论文摘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我国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必须大力发展。

  [论文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职业教育 新型农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大批农业人才的造就,要依靠各级各类教育功能的良好发挥。实践证明,包含农村初等、中等、高等、成人等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必须大力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历来争议较多,主要有过程论、制度论、配置论、可持续发展论、转变论、一体论等,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论者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狭义的农业现代化论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即农业本身的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特征:首先是“大农业”的现代化。所谓“大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即“绿色农业”,还包括海上种养殖的“蓝色农业”和实用菌种植的“白色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牧、副、渔业;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生产形式,还包括诸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形式;不仅包括产中,还包括农药、化肥生产等产前服务和收购、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大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食物消费结构变动升级,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推进“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产业体系。其次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广泛采用以机械—化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成果、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武装农业。主要体现为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安全;摒弃传统的生产方式,推广现代精耕细作,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的轨道上来。再次是农业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即要用现代经营理念管理农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实现经营市场化,同时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使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各部门、环节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联系起来,走开放式经营道路,实现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等等。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部依赖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渐增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如农产品质量堪忧、农业产业安全形势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三个基本内部依赖:
  1.依赖于大批新型农民的高质量培养。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才能让其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运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使农业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民具备提升产业素质的能力,掌握推进经营方式转变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只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民,才能把我国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现代农业发展才有持续推进的源头活水。
  2.依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经济建设对非农用地的需求继续膨胀,吃饭问题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土地资源锐减的同时,我国人口却增长很快,尤其是农村人口增长很快。要从“吃饭”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只有把农村过剩人口大量转移出去,才能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有利于农业生产更广泛地运用现代机械,运用现代生物、化学和灌溉技术,改变过去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面貌。
  3.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与有效推广。纵观农业发展的历史,技术变革和科学进步始终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和标志,世界各国均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同时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力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必须加强农业科学技术,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而且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先进实用技术及产品,普及科学知识,改进农村生产生活习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与有效推广。

  三、基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之独特功能

  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特殊要求,要靠教育来保障。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为我国农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多种优势贡献在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从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1.职业教育之于新型农民培养的特殊功能。从新型农民所需的教育内容来讲,职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类型不具有的特殊优势。新型农民所需的教育内容一般主要是农业生产技能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这些正是职业教育的强项。职业教育中有专门的农业职业教育类型,农业职业教育无处不是针对农业问题、农业发展进行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对象就是农业劳动者。技术技能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农业职业教育主要传授农业生产技能和现代新型农业经营管理知识,是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具备的。在农业职业教育中,农民的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得到加强与巩固,摄取了新知识,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意识,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农业生产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农业职业教育可随时随地展开针对各种特殊农业生产者的各种培训,动态设置各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或者具有前瞻性的专业,持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从新型农民所需的培养方式来讲,职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类型不具有的特殊优势。由于农村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客观上要求新型农民的培养方式要灵活多样。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就具有此类特点。一是他们办学形式灵活,既发展全日制的职业学校,也发展非全日制的函授、广播电视、夜校等;既重视专业职业学校,更重视办综合性职业学校;既办全日制教育,也重视短期培训;既重视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也重视产教结合、厂(场)校结合等办学形式。二是学制灵活,既搞两三年的长学制的学历教育,也重视半年、几个月、数天的短期培训;既重视职前教育,也重视职后教育,并逐渐建立了弹性学制。三是教学组织形式灵活。采取传统式教学组织形式,也采取边实践、边教学的产教结合形式,或边教学、边实践的教产结合形式,或单一技能培训的实践形式,具有实际、实用、实效的特点,具有应变能力强、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在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上适应农村振兴百业的需要。
  从新型农民所需的教育地点来讲,职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类型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农村的基本特点是分散,而城市的基本特征是集中。尽管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有不断向城镇集中的趋势,但农村职业学校仍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他们基本依托农村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进行布局,可能是乡镇、也可能是县城,这种分散性,有利于受教育者就近求学。这种分散性还表现在同类或其他学校之间的分散性。农村职业学校无论是举办在县城还是乡镇,往往学校所在地就一所职业学校(当然也有几所的情况),有的与当地的普通中学相距比较近,也有利于农民就近选择。
  2.职业教育之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功能。职业教育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类教育形态,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例如,重庆市永川区创立了“城校互动”发展职业教育的模式,使城市建设和职校布局融为一体,每一个城区的基础建设,都成了职业院校的配套工程;职业院校的建设,反过来又成了不折不扣的市政工程。多元化投入和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加速了永川建设大城市的速度。几年来,永川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只有3亿多元,职业院校的迁建、扩建却接近10亿元。在星罗棋布的30所职业院校周围,无一例外地形成了区域文化、体育、餐饮和商贸中心。仅2007年,近11万职教师生直接消费5.5亿元,拉动GDP增长6.3亿元,直接或间接增加就业岗位2.3万个。
  职业教育可以使农村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促进其合理有序地转移。由于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需求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向相对高端的产业转移,即使就业了,也基本上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传统状态,难以保持其收入和就业的稳定性。技能性是职业教育的特性之一,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在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迁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缩小城乡间经济收入差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特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2004年起,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培训工作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培训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年培训250万人;2006~2010年,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年培训600万人。广大农民通过参加阳光工程的职业技能培训,有近半数学员达到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水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大多数参训农民获得10个月以上的稳定就业岗位。
  职业教育水平左右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距离。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其转移距离和转移方向的重要因素。统计表明,转向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转向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无专长,期望收入也就较低,不敢轻易外出。同时,他们较低的文化水平又决定了其思想意识相对保守,往往对转移到城市缺乏信心,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更留恋故乡。如果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但会自觉克服农村劳动力中传统的流动观,而且能获取一定知识和技能,能为自己提供流动的条件和机会,让自己活动半径更大、社交范围更广、视野更开阔、接受外界信息能力更强、参照系数更多、自我实现的欲望更强烈。
  职业技术学校发达的就业网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职业技术学校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建立了自己的就业渠道,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就业渠道逐渐延伸拓展,从国有企业到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从内地到沿海,从西部到东部形成了一个涵盖全国的就业网络,成为最便捷的就业渠道。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就业网络的就业质量承诺,跟踪服务、定期信息反馈等服务功能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提供了信息,增加了透明度,保障了就业,降低了农村劳动力找工作的成本,也为其在城市就业的稳定性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能根据培训了的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对口安置就业,既满足了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又充分发挥了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的聪明才智。
  另外,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较为突出。这就要求技能教育时间要短,形式要灵活,而职业教育采取长短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是职前的学历性教育,可以是在职人员的提高性教育,可以是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教育,也可以是某行业、系统内部的专门性教育。从受教育者来说,在他的一生中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多次的,较好适应了这一要求。职业学校技能培训的低收费也成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费困难的问题。2004年以来,国家推出了多种补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惠农政策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国家政策补助资金直接补贴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上,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学习费用大大降低,更好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职业教育之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特殊功能。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它承担着一些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直接进行科学技术的“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是培养各种农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向所有农业科学技术“生产”部门输送各种专业化的劳动者,尤其是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特殊作用,从而保证了农业科学技术“生产”部门的“再生产”得以有效进行。职业院校可以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攻关,也可与县市农业局、教科所、农技站等联合,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和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力量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及时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为农民带去他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独特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载体等方面。从推广的内容来讲,目前,农业技术需要大量推广的是大批的实用技术,需要采取培训、现场示范、操作指导等形式进行。初等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线长面广、教育对象和内容随机性强、特定层次的教育,时间安排、教学要求都灵活多样,完全可从教学效果出发、从受教育者方便与否出发,承担起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如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可以根据农时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开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生产实习基地和专业课师资的情况,争取县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部署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大量举办各类短训班,培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从推广的载体看,职业院校拥有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教学科研基地,可实现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具有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也可以通过成立农业推广系或开设农业推广专业,为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培养大批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而且,职业教育得到的政府拨款和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可以运用到推广工作中去。利用农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要求合作的企业以及校办产业,按照各方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承担部分教学或推广费用。每年毕业的农业专业学生将不断充实到各个农业部门,为我国农业研究和推广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农业职业院校可以利用其教育优势为农业研究和推广培养大批科技人才。
  职业教育所独有的教育优势,可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各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贡献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真正把职业教育摆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中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摆在各级政府的重要位置,让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江苏农业科学》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江苏农业科学》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